近日,人民网报道的34岁男子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双下肢瘫痪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一直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治疗十分棘手。据统计,有80%的人都经历过腰痛,但是由于人们对腰痛不够重视,久而久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会愈演愈烈,给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是什么?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哪些人易患腰椎间盘突出?

年龄:本病一般多发于20~40岁,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尽管这一年龄段的人体力最充沛。

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较大,因此腰椎受损伤和退变的机会也较多。

体型: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均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体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有的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在这些患者中很少有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病。

发育:有发育异常的患者,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裂、椎弓崩解等,都会影响腰椎的正常功能,给腰部肌群增加额外的负荷。

职业: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活动量大的行业,但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一点也不低,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和活动量少有很大关系。

姿势: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环境:若经常处于潮湿或寒冷环境中,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女性的不同时期:产前、产后及绝经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妇女怀孕期,尤其是后期,因为腹内胎儿的不断生长增大,势必造成腰椎过度前凸的姿势,从而增加腰部负担。

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主要症状?

腰部疼痛: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都有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时重时轻的钝痛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可以减轻,久坐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可使腰部活动受限。

一侧或是双侧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发生前出现也可在腰痛发生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

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的发作一般在疼痛减轻以后或相伴出现,其机制主要是突出物的机械性压迫神经根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麻木或是感觉减轻退区域与受累的神经根相对应,下肢的感觉异常主要是发凉、患肢温度降低,尤以脚趾末端最为明显。

肌力减弱或瘫痪: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很严重时可产生神经麻痹而致肌肉力量减弱甚至瘫痪,这多为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麻痹所致,表现为伸踇力或屈踇力下降,重者表现为足下垂。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时,随着行走距离的增加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在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又可行走,再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相同的症状。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后继发的产生腰椎狭窄所致。

专家提醒,如出现腰痛症状要引起重视,对于早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牵引、理疗等手段保守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务必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因拖延救治时间给身体带来更大伤害。